《芬蘭小學的古早植物畫板》
前幾天去餐廳吃午飯,慶祝結婚20(!!!)周年紀念日。那是一間原本用做老學校的原木建築,所以餐廳裡的擺設也包括很多當年學校中使用的設備。我最喜歡的物品,就是餐廳牆上掛的這些"植物教學"畫板,你看,每一個畫板,都教導學生如何觀察植物的不同部位。
我問老公,他小時候有這樣的畫板嗎? 他說有,當時是很多畫板放在一個儲藏的地方,要上課時,老師就會叫兩個同學去搬需要的畫板進教室,(這怎麼讓我聯想到小時候天天去搬便當還是搬果汁牛奶進教室的場景),只不過我們當年搬的是吃的喝的,他們搬的是植物畫板。
我很喜歡看著這樣的植物畫板,有時候其實覺得,早些年代的孩子,甚至是我們的上一代,父母那一輩,自有另一種純樸生活的幸福。那個年代,要學習了解自然,就是老老實實地,一個一個部位去觀察理解,想了解植物,就是一個一個畫板去搬回教室研究。
現在,資訊取得的方便容易多了,有植物辨識app,可以上網看植物照片一目瞭然,想要什麼,都買得到變得出來,但是我們真的有比從前的人懂得多了嗎? 還是在一切都更方便之餘,少了一份慢慢地、細細觀察與學習的耐心呢?
其實不只是植物觀察,日常生活的一切感覺也是如此。
有越來越多食品,可以在實驗室裡被製造出來,好像都是很創新的發明,也好像省了很多成本,不會直接“剝削”到太多自然資源,但是,這是不是也代表,未來的人們,將會越來越難吃到"真正的食物"了呢?
一兩個世代以前,經濟水準或許遠不如現在,食物的選擇也沒有那麼五花八門,但是,也許他們才真的嘗到了每一個在地食材最真實的滋味呢? 從播種,到下田,再到揮汗收割,也許每天吃的食材都來自家門口(比方我婆家就是),食材變化大概也不多,但不知道為什麼,我越來越覺得,那也是一種"理想中的純樸生活"了…
也許,不同的年代各有各的迷人之處,只是在這個我常覺得已經往前滾到快失速的年代,會不會,學著慢下來,才是這個時代最需要的功課呢?